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能力,2025年7月27日至30日,贵州大学组织58名专兼职思政课教师赴清华大学,参加了为期四天的“高校教师铸魂育人能力提升项目”。
本次研修内容丰富,涵盖理论筑基与设计赋能两大版块。
理论筑基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从建构主义角度解析“教”与“学”的本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老师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阐释其三大关键维度。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务中老师分享思政课教学“术”与“道”,强调教学技巧需服务于“立德树人”使命。
设计赋能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老师探讨以学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明晰了多元评价应回归思政教育本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何建宇老师阐述思政课实践教学“全环节建设”模式,打破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小玲老师讲解思政课堂互动沟通与语言表达艺术,强调教师的课堂魅力细节。
此外,在现场教学部分,学员们参观了北京民族文化宫,通过观赏珍贵文物,从“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层面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分组讨论环节,学员们围绕思政课教学诸多关键问题展开,促进了学员间的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课间课后,学员积极向授课老师请教,教学思路得以拓展,协作意识也在团队学习中增强。
结业仪式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习中心主任刘娟为学员颁发学习证书。各小组代表分享收获,均表示通过此次研修,个人对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今后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班长崔东明代表学员向清华大学的精心安排致以谢意,并表示研修使学员们在思想境界、教学感悟和能力方面都获得了提升,未来会持续为贵州大学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力量。
至此,“铸魂育人守初心 砥砺奋进担使命”——贵州大学“高校教师铸魂育人能力提升项目”在清华大学圆满完成。
小组心得:
第一组
张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室主任):思政课教学要敢于提出真问题。应关注时事热点,将热点事件引入课堂,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社会问题;应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思想状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问题,使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要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
易丹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构建“学生评价+同行评议+实践成果考核”的多维体系,将协同育人成效纳入教师评聘指标,激励教学创新。通过“情、理、行”的统一,引导学生从历史纵深中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最终将爱国情转化为强国志、报国行。
第二组
文厚泓(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政课既有本质性知识,也有建构性知识;既有显性知识,也有缄默知识,需要教师与学生以不同的教法与学法来获得。在课堂中要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采取“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得知识、培养品质。
曾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更需坚守政治立场,传递正能量。要通过“引导式”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既能激发兴趣,又能提升课堂深度。要努力做一名有信仰、有情怀、有水平的思政课教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第三组
吴远贤(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殷切期待,要以清华名师为榜样,珍惜贵州大学这个好平台,踔厉奋发、艰苦奋斗,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有机统一。
陈国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研室主任):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以结构质量观为指引,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知识传授的系统性,通过情境化教学激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元评价保障育人成效的可测性,让学生在“真问题”中锤炼“真本领”,在“大格局”中培育“大情怀”。
第四组
(矿业学院党委书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思政课应与学生成长紧密相连,工科专业需积极探索思政元素融入,构建“大思政”格局。我们将更加坚守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和管理中,不断提升铸魂育人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
陈勇(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从清华“又红又专”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中汲取养分,持续提升工作成效,在强化理论自觉、深耕教学改革、拓展育人载体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
第五组
吴倩华(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联合教研室主任):道术结合,学以致用。通过本次培训,我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也领会了理论逻辑与教学实践双配合的必要性。对如何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有了新的体悟和启发:重视专业属性和本课程性质之间的关联;强调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需加强教学团队的配合与教学各环节的连贯性;需协调好学生学与考的全过程培养;作为任课教师,需思考教学与科研的并驱发展。
苟军(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担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师):王延中老师讲课主题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从背景、重大意义、内涵、挑战、任务与目标等方面进行阐释,学养深厚,娓娓动听。结合课程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教学内容方面,不需求全而是求精,在深入领会民族理论、政策及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可结合省情、校情、学情进行针对性优化;第二,教学方法上,更应结合实践而非单纯理论讲授;第三,教学设计上,应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第六组
王沂淳(党委统战部民主党派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科科长):此次学习,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统战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的内涵——它不是抽象的“团结”,而是具体的“育人”;不是孤立的“联系”,而是系统的“赋能”。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思考回到工作岗位,以“同心”为墨,以“育人”为纸,努力勾勒出更大更美的“同心圆”。
罗绍明(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担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师):通过学习,我深化了对创新课堂教学的理解,深入了解到积极运用创设教育情境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信心。本次学习为本人从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参考。本人将积极把相关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以助力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改革,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文字:杨 海 饶 壮 崔东明 吴 凯 陈国辉
图片:许天员(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编辑:张 倩
责编:贺 勰 皮业炜
审校:唐 颖
编审:陈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