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3日至18日,我校开展了为期六天的贵州大学第十一届新教师入职暨2024年岗前培训,151名新进教师顺利完成培训课程。
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在西校区德正楼120报告厅举行。副校长张大林致辞,他强调要处理好四种关系:职业与事业的关系、教师与人才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此外,他还指出,无论是新进教师还是资深专家,都需不忘初心,潜心教学,夯实基本功,精进业务能力,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共同为建设特色教育强省贡献力量。
全体新进教师在杨文超教授的领誓下庄严宣誓:“我志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正式加入新时代“贵大人”行列。学员代表传媒学院林文雯老师发言,她代表全体参训教师感谢学校精心设计的培训专题,承诺将认真学习、遵守规定,把个人发展与学校、社会发展及育人育才相统一,在贵州大学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开班仪式。
本次培训紧扣新时代高校教育任务的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开展传统特色课程校长第一课,特邀省内外专家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通识教育、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教师职业礼仪、心理健康等内容进行授课。此次培训为新进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新教师培养良好师德素养,掌握教学基本功,及时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学习教育家精神引导“青椒”成长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邓传淮《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邓传淮强调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爱学生、爱教育的大爱精神,涵盖心有大国的理想信念、言为世德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弘道追求等方面。他依据自身丰富工作经验,提出“学习为基、做人为本、实干为王、文稿为要”十六字箴言,指出学习要全面系统、深入思考、联系实际、持续跟进、持之以恒;做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他还强调了在育人中要实现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的转变,注重个性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同时,要强化师德师风规范,正确应对网络污名化现象,维护教师队伍声誉。他激励高校教师秉持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质,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院士校长第一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做强贵大高质量发展》:宋宝安详细介绍了贵大的发展历史、“双一流”建设成效及“十四五”建设目标,强调内涵式发展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他以大量实际案例和数据,展现贵大培养的高素质国家人才及杰出院士,让新进教师体会到贵大人的自信、责任和未来。他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与使命,鼓励青年教师在干事创业、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生活营造方面要有精气神,即使面对平凡工作也要全力以赴。同时,他建议青年教师关爱学生、做好科研规划、融入学科前沿、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并常怀感恩之心,勉励大家勤学励志,做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场课程为新进教师上了生动深刻的一课,让大家明确了在贵大高质量发展中的责任与方向,为贵大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立德树人固根本课程思政启新程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蕉副教授《课程思政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李蕉称,课程思政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重要环节,基本思路是要分层分类。她介绍了清华实践经验及独特评价体系,强调因材施教同时融入专业特色,并以青教赛为例深入解析。她还提倡体育运动,认为运动能向学生传递积极状态。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杨序琴副教授《教师职业礼仪》:杨序琴通过生动案例,从“德、信、敬、情”剖析教师职业礼仪内涵。强调教师要注重言行举止和形象,以身作则。礼仪是内在修养的体现,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礼仪文化,成为有温度、有风度的教师,给学生积极影响。
教师工作处副处长谢成吉《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为贵州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谢成吉强调师德师风的重要性,提及国家和学校出台的相关规范及要求。他列举相关数据分析了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挑战,鼓励教师向榜样学习,希望大家共同拧紧师德师风之弦,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保障。
丰富教学理念激发创新潜能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副教授《通识教育: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梅赐琪指出通识教育概念不明确,虽受重视但对于为什么及如何开展讨论不足。他梳理通识教育的兴起原因,指出当前实践模式的问题,认为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专业相通的眼光,打破壁垒,让学生在不完备中探索,适应社会的复杂变化。
哲学学院许为勤教授《教师工作的初心与归宿》:许为勤强调高校教师初心是培养好学生,指出“入静”对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她从哲学角度谈教学育人和科研育人,鼓励教师保持初心,关注学生发展。她强调教师应具备独立人格和人文关怀,用好方法培养学生,引发新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思考。
公共管理学院杨晶教授《一门课里的教育棱镜——从“一堂课”到“一个专业”的建设》:杨晶建议老师挑选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提高学生积极性。她详述了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强调了教材及实践的重要性。她分享了课堂改革方法及影响,鼓励大家参加教学比赛提升自我,还阐述了专业发展历程及本土案例引入课堂的意义。
教务处副处长法学院李萍教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李萍强调育人为先,注重隐性课程思政,介绍了混合教学的构建方式。她把课堂比作电影,阐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她的讲解深入浅出,让现场教师感受到教学是心灵的交流。最后她点明了教师传播真理、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与青年教师共勉。
电气工程学院唐晓玲副教授《“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设计》:唐晓玲分享教学设计经验,从“实”“珠”“椟”三方面讲授如何打造“金课”。她鼓励青年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讲解了教学设计环节与方法,提倡自主开发“金课”,并介绍了教学设计模型及资源组织要点,鼓励教师积极实践。
注重“以赛促教” 提升教学内涵
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王春晓教授《“向阳而生,沐光而行”“教学创新大赛”教学创新汇报》王春晓将教学比作酿酒,需灌注爱心和知识,方能促成学生的质变。她分享了参赛经验,介绍了课堂教学技巧。她倡导“向阳而生,沐光而行”理念,鼓励青年教师参教学比赛,注重团队合作,关注自身与学生发展,为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电气工程学院杨健晟副教授《以赛促教——教学比赛促进教师教学成长》:杨健晟以实例和通俗语言,将传感器技术与生活相结合,展现跨学科魅力。他强调比赛是学习机会,能够促进教师成长。他展示了运用PPT提升教学效果以及AI赋能教学设计,还建议大家要注重激发学生内驱力。他详实的阐述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教学新思路。
规划职业未来筑基身心健康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尹静珏副教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尹静珏剖析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分析了压力来源,介绍了抑郁症相关知识。她还分享了心理调适对策,鼓励教师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观念,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教书育人,同时高校也需健全相关服务体系。
贵州师范大学黄亚夫副教授《高等教育心理学》:黄亚夫表示安全感是行业基础,虽行业成就感难寻,但学生可塑性无限。他强调教育学即关系学,解决师生关系可化解诸多校园问题。此外,他讲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多个重要部分,包括学生学习心理等,并提及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金智超教授《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金智超分享了自己入职以来的成长经历,建议青年教师要勇于承担课程并兼顾科研,跳出学生思维,走出舒适圈,全方位锻炼自身能力。他分享了教学科研经验,鼓励大家与学生互动,彼此成就,始终站在知识前沿,刻苦钻研,实现共同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赵小青教授《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课程在数据化、AI时代背景下展开,赵小青探讨了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数字化变革、创新型大学特点及高等教育相关概念,还分析了“05后”学生特点与教育措施,并阐释了高等教育特征要素及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内容。
教师工作处副处长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杨文超教授《春风拂溪山新芽待参天——新进教师的发展与规划》:杨文超介绍了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成长的相关政策,包括培训、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还提及了教学实践考核、评优及职称政策等,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经验教训,如坚持自我调节、重视学情分析等,为新进教师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指导。
分组讨论
培训期间开展两场分组讨论。一场是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做‘经师’和‘人师’统一者”主题,学员结合岗位实际,明确教师应兼具知识传授与人文关怀。另一场是关于“新贵大人,努力做‘四有’好老师”主题,各小组积极讨论,认为新贵大人应秉承学校底蕴,践行“四有”标准,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结业仪式
结业仪式上,教务处处长向嵩教授发表讲话,他指出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教务处搭建优质平台为新进教师提供帮助,并强调参训后教师们要自律教学,注重师德师风,为学生做好表率,将知识无私奉献给学生。最后感谢授课老师倾囊相授,祝愿学员们能够顺利踏上讲台。
学员代表分享了培训感悟及学习心得。结业仪式在邵育老师优美的歌曲《玫瑰三愿》以及学员们的诗朗诵《用生命影响生命》中圆满落下帷幕。
学员心得
01/第一组
这几天的培训,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一线教师教学科研具体工作。为学校“教书育人”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就是要用尽心、真心、用心的行动,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服务。以往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服务学生,解决问题。聆听各位专家授课后,我们更加清晰地发现,在以往,并未真正做到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教学技能技巧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今后,我们要恪守“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把今天所学所获,更多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为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文学院 肖玉婷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李笑楠
02/第二组
此次培训,激励新进教师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需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精气神。这种精神状态首先体现在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上。要坚持以“细致、精致、极致”,以及“上心、用心、尽心”的态度,去对待每一项平凡的工作,才能将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这种精神状态更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知道自己肩上担负着重要的担子。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为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彰显贵州大学在地方发展中的“贵”的地位和“大”的作为。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黎激扬
03/第三组
经过为期一周的培训,我们收获满满。从传淮司长妙趣横生的侃侃而谈,到宝安校长寓意深远的谆谆教导,以及各位授课老师从职业礼仪、教赛技巧、课堂教学、科研育人、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大教育家精神等方面的倾囊相授,他们将教书育人的心路历程,凝结成了一束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迷茫和不安,照亮了前行的路;培训后每一次学员与老师们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探讨,都使我们更加坚定加入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的初心,我们将永远心怀热爱,恪守初心,砥砺前行,将这份热爱延续,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踏实走好教育道路上的每一步,努力做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学生处 郭冰洁
物理学院曾启煊
04/第四组
贵州大学第11届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已圆满完成,大家由互不相识到逐渐默契,名师的报告也让我们共同成长、凝心聚力。我们有几点收获:一是见贤思齐与借势借力,每个人想做出怎样的事业,取决于平台和团队。贵大给了我们这样的平台,教学上有金师、名师,科研上有杰青、院士,以他们为榜样,见贤思齐,借势借力,才能快速成长。二是终身学习和敏锐感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对外部的世界有敏锐的感知。宋校长身居院士仍保持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我们这些年轻人又有多少能做到这样。三是不惧挫折与自强不息,挫折是人生的常态,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杨文超教授申报项目多次不中,但仍全力以赴,最终成功。年轻人需要在一次次的试错中重塑自己,厚积薄发、自强不息,处理好挫折,积累好经验,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曾嘉庆
05/第五组
我们深刻领会到从一名新进教师成长为一名“四有”贵大好老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教师是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充实与成长。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和学生的双重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争做“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矿业学院 陶剑
音乐学院王丹
06/第六组
本次培训的名称是新进教师入职岗前培训,但一周的课程,感觉更像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从认识贵州大学,到认知教育、学习教育学,再到科研、教学的辩证思考,形成了从碎片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式教师发展规划训练。课程从思想、科研、教学、管理角度全方位进行讲解。整个培训内容非常丰富,为教师发展提供了范本和方向,愿各位老师借助贵州大学的平台,立足国情、省情、校情,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立德修身、教化育人,完成时代赋予我们在教育行业的历史使命,向着“四有”好老师的目标迈进。
——教务处 曾健文
07/第七组
经过一周的岗前培训,各位名师为大家深入解惑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行的统一。这次培训不仅是提升教学技能的平台,更是塑造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信息时代需不断学习,更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求知需求的增长。同时,培训也突出了教育的深远意义,即启迪智慧、培养人格,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通过这次培训,我们深刻理解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引导者。这次岗前培训,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启航点,它不仅锤炼教学技艺和引导科研规划,更深化了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哲学学院 崔云逸
作为即将步入大学教育领域的新成员,非常荣幸参加了由党委教师工作部与教务处举办的岗前培训活动。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大学教师,我们需要积极拥抱时代,呼应时代,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努力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并积极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论。“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校教师还应注重启智润心,乐教爱生,培养学生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家国情怀的全面人才。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学生的模范,“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必须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才能真正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此外,正如王阳明在探讨“致良知”时所阐述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启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挖掘学生潜能,帮助他们走上自己热爱的成长之路。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蒲妍霏
08/第八组
岗前培训使新进教职工深刻领悟到教育领域数智化转型的深远影响。数智化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赋予教师前所未有的教学洞察力,使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互动工具百花齐放,教学互动性飙升,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利用效率大幅提升;校园管理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为师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教学资源和更便捷的校园服务。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迭代成本以及师生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等挑战不容忽视。面对这些挑战,辅导员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更应迎难而上,积极探索服务师生和教学科研的新路径。内容丰富的一周培训让每位新进教职工都满载而归,为日后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管理学院 邵美婷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周正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足
文字:贺 勰
图片:张 倩
编辑:张 倩
责编:唐 颖 皮业炜
审校:杨文超
编审:陈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