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6日下午,贵州大学“师德师风铸魂,名师赋能成长”——名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系列活动(第二季)名师沙龙在德正楼221智慧教室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到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及数字治理专家、复旦大学郑磊教授,开展《智慧教室怎么“用”?》的主题沙龙。
郑磊教授首先提出传统的知识传播与学习方式就如同金字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来源,这种封闭的自上而下的单向教育方式应该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开放式的多元化双向互动。同时,对于高校智慧教室逐渐普及,无线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教学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教室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问题,郑磊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即便是再前沿的智能学习平台,线上教学永远不可能取代线下教学,因为教育是一种兼具创造性和情感性的工作,数字科学亦需要人文的温度,这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取代的。
郑磊教授指出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利用现代科技建设好智慧教室,将学科特点与场景功能设计充分契合,最大程度地开发智慧教室的功能,让学生可以在不同场景不同模式自由组合自由讨论,实现传统课堂到现代课堂的翻转,将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郑磊教授认为,建设智慧教室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这种场景里更好地体验、互动和创造,而不是灌输和死记硬背,教师的作用是赋能,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他强调,数字化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导向,找准学生学习痛点,厘清学生学习思维,有的放矢。
如何设计课堂,让学生快速进入场景进入角色,在头脑风暴中探讨出创新方案,郑磊教授形象地化用了江南名菜腌do(笃)鲜进行比喻——智慧教室就是一口大锅,不同资历不同经验不同视角的人相互碰撞,集众人所长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这也才能达到现代多元化、创新化、高效化的教学效果。
在互动交流环节,郑磊教授就学科特色与智慧教室的创设融合、如何利用智慧教室拓展通识教育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
在美育赏析环节,来自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周璐老师和钢琴专业的王蕾老师为现场嘉宾和青年教师表演了器乐二重奏《渔舟唱晚》和《茉莉芬芳》,伴随王蕾老师充满意境的赏析,优美的旋律让人仿佛置身于歌声四起夕阳西下的碧波深处,又有茉莉徐徐花开,芬芳四溢美不胜收,让我们感受到智慧教室的“音乐厅”效果,充分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交织。
活动伊始,教师工作部梁方毅副部长回顾了221智慧教室的“前世今生”,正是2018年初对复旦大学DMG实验室考察学习,促进了现在被称为“魔法教室”等系列智慧教室的建设。自2018年底建成5间教师培训智慧教室、2021年建成4间名师工作室以来,通过开展(或支持)教学大赛、教师培训、国际会议、职称评审、评优评奖、交流合作等教师发展活动,参与教师达30000+人次,滋养和孵化了一批批优秀教师!
沙龙结束后,郑磊教授还将其主编的《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发展报告(2022)》作为礼物签赠与现场参加互动的教师。
来自郑磊教授的名师沙龙,是“师德师风铸魂、名师赋能成长”的又一重头戏,给我们青年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教发中心221智慧教室的“前世今生”再一次印证“伟大的进步来自于伟大的情感”,让我们见证了贵州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与复旦大学智慧治理实验室的情感纽带与技术传承。郑教授作为智慧教育的先驱者,让我看到了什么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应该学会拥抱技术,但不要动作变形、喧宾夺主,只有真正热爱教学与分享、热爱传道授业解惑之事业,才能灵活应用好各种智慧教学方法,不忘初心,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沙龙中,郑老师还以“支持度/影响力”矩阵的信息政策分析方法作为案例,为我们演示了智慧教学方法的精妙运用。这给我们今后针对各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打开了思路,可谓拨云见日。正如本次活动开场的精彩钢琴古筝二重奏《渔舟唱晚》与《茉莉芬芳》带给我们的意境,让我们沉浸于夕阳与芬芳中,以热爱与创新营造智慧教育的土壤,为教学注入情感、理念与灵魂,内心笃定,静待花开之时。
——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 吴丰呈
郑教授在讲座中首先剖析了金字塔形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所具有的一元的、单向的、封闭的特性在慕课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获取知识容易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须向去中心化、开放式、多元的、扁平化的双向互动教学转变的重要性,引发了在座教师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深思。郑教授以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集体决策等沉浸式教学作了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思考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示范,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郑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智慧教室的使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感谢郑教授精彩的讲授,也感谢教师工作处在此次活动中的精心组织和周到安排,使贵大教师多了一个学习和分享的平台。
——管理学院 王小清
郑磊老师首先从知识传播学习方式1.0与2.0的对比出发,深入剖析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教学时代对我们教师与教室的挑战,例如教师的信息优势弱化、学习方式超越了时空限制等,并讲解了ChatGPT背景下教师唯一不能取代的工作是创造性工作与情感性工作;郑老师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向我们展示如何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创设学习环境与情景,真正地为学生搭建了“探索与创新的实验室”。我作为贵州大学智慧教室的受益者之一,既感恩郑老师和他的团队搭建智慧教学平台,为我们教师提供的教学改革创新的内驱力,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有效地使用智慧教学平台在开展创新教学中的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讲座激发了我对教学改革的思考,在自己的课程中重构教学内容、通过智慧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持续提升课堂的深度、广度与温度,来应对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挑战。
——数学与统计学院 章超
今天终于了解到了“魔法教室”的“前世今生”,以及它的诞生和郑教授的特殊缘分。郑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教师该如何应对?那就是教师应该融合人工智能,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来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同时一名有同理心和爱的教师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郑老师提到没有智慧教室也可以有智慧教学,关键是如何智慧地设计教学。郑老师分享了个人的教学设计和模式:学生自己提出案例,然后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进而学生总结观点加教师补充的课堂模式,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其精彩的教学设计也打开了我的思路。在今后大学英语的教学设计上,可以让学生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补充,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设计和教学的每个环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外国语学院 阳志奇
郑磊教授的讲座虽然以智慧教室的有效应用为切入点,但是在整个讲座中一直强调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了技术或者线上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线下教学,作为一名面向留学生教学的教师,这点我也感触颇深。虽然线上教学克服了时空限制,但是在互动性和社交功能发面的劣势也很明显,不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亦是如此。讲座中,郑老师也强调了,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思路和课堂角色的转变,智慧教室的应用应该反映出这种转变,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不再是由教师简单的单项输出,这其实也是再次阐释了“教学相长”的内核,令我深受启发。
——国际教育学院 李影
编辑:吉飞扬
责编:梁方毅
编审:陈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