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两赛”工作坊传经赋能 百余名教师蓄力备赛
发布者:皮业炜
      发布时间:2025-10-27
      访问次数:18

10月23日,贵州大学2025年教学竞赛“两赛”工作坊在德正楼221智慧教室成功举办,全校100余名参赛教师参与本次活动。本届竞赛报名人数较去年实现稳步增长,充分彰显我校教师投身教学竞技、主动追求专业发展的饱满热情与进取精神。



贵州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唐颖作动员讲话。她明确本次工作坊以理念提升为核心,旨在为“赛场老将”“教学新秀”“教学骨干”靶向赋能,引导教师突破“为赛备赛”的思维局限,将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指导日常教学的“指南针”。她期待参赛教师能以此次工作坊为契机,将所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动力,让竞赛的拼搏精神融入课堂每一个环节,真正实现“以赛赋能教学,以教学点亮赛场”的良性互动。



本次工作坊特邀我校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巫云开老师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健晟老师担任主讲嘉宾。

 


从课堂基本功走到课程创新力

巫云开老师通过讲述自身参赛经历,深入解读了课堂创新的核心要义。他表示,课堂教学绝非单纯的知识点讲解,更应聚焦学生能力培养,而参与教学创新大赛的过程,本质上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彻底重构与完善的过程。随后,他围绕“M模型共创- A体系重构- P应用探索- S跨学科实践”理论体系进行系统阐述,层层递进地引导教师们提升课堂新兴趣,为教师们打开了课程创新的新视野。


 

突破教学创新,回望课堂“马步”

杨健晟老师作为深耕青教赛、创新赛双赛道的资深参赛选手,深入剖析了“两赛”的核心内涵、关键区别,始终将教学创新锚定在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一根本立足点上,强调脱离“课堂马步”的创新如同无源之水,唯有以过硬的基本功为根基,创新才能真正落地见效。结合自身参赛经验,他从“夯实基础”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参赛过程中各时段内容的合理安排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套“先扎稳‘马步’、再突破创新”的极具操作性的参赛指引。

 


互动环节

在互动环节,现场氛围热烈活跃。参赛教师们围绕课堂实录拍摄技巧、教学设计撰写要点、课程参赛创新方向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两位主讲嘉宾的宝贵建议为在场教师进一步厘清了备赛思路。


 

 此次“两赛”工作坊不仅为参赛教师提供了全面详尽的竞赛指导,更让教师们对未来教学技能提升与教学创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对即将到来的教学竞赛充满信心。

近两年,学校深耕赛教融合,从“以赛促教”到“赛教共生”已在校园内蔚然成风,教师们不再将竞赛视为独立任务,而是主动以竞赛标准优化日常教学设计,将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等竞赛热点转化为课堂常态;从“要我参赛”到“我要参赛”的转变,背后是教师对教学创新的自觉追求,而教创赛两度刷新历史成绩的突破,正是赛教融合成效的生动印证。

 

心得篇

两位老师从自身参赛经历出发,讲述了如何将教学理念真正落地到课堂中。我曾认为比赛只是一个展示的舞台,但今天才体会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平时忽略的问题与潜力。我曾作为教创赛的志愿者在比赛现场亲身感受到参赛老师们在一堂课中所倾注的心血与创意,如今要以选手身份参与今年的青教赛,心态完全不同,既迷茫又期待。通过这次工作坊,我不仅了解了两个赛事的内涵与区别,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真诚分享和教师工作处的精心组织,让我们在忙碌中感受到教学的初心与热情。

——管理学院 蒋劲羽


教学创新绝非无源之水,它深深植根于以学生为本的敬畏与坚守。巫老师MAPS体系的建立,从扎实的“课堂基本功”走向“课程创新力”;杨老师则提醒我们在勇于“突破教学创新”时,必须时时“回望课堂‘马步’”。他们都深刻揭示了教学的真谛:教学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需要在纷繁的创新理念中“沉淀下来”,精准找出自身教学的核心改革必须直面“学生痛点”,而“三轨育人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清晰路径——针对学生不同禀赋与发展意愿,设计多元路径,无论是通过专利转化服务社会,还是深耕学术领域,其终极目标都指向“思维方式的转变”与“价值观念的塑造”。一切的教学方法与创新探索,都是回归“为国育才”的初心,实实在在“落实到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上。教学之路,始于课堂,达于远方,根基稳固,方能创新有为。

—— 矿业学院 刘翰林

 

本次“两赛”工作坊培训,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教学认知升级。巫开云和杨健晟老师分享了各自的备赛历程与实战经验,让我对教师教学竞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加教师教学比赛,不仅仅是为了“比赛”,“以赛促教”才是根本主旨。扎实的课堂逻辑与精准的学情把握是教学根本,创新绝非技术堆砌,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教学闭环。作为高校教师,我们需要始终坚持对教育初心的坚守,竞赛技巧终要服务于育人本质。作为一名国际中文教师,更应该积极创新,打磨教学技能,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更加动听的中国声音。

—— 国际教育学院 黄 媛

 

感谢教师工作处精心组织这次活动。有幸聆听巫老师与杨老师的分享,对教学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原来教学也是一种学术,教学的真谛,不仅在于知识的深度,更在于传递的效度。将教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将每一个知识点转化为可被学生理解和内化的认知结构,这本身就是严谨而富有创造性的学术。

 ——药学院 田丽霞

 

嘉宾简介

杨健晟,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土, 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机器视觉与燃烧诊断技术。主讲省级金课1门,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发表自然指数等SCI 30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获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副高组二等奖。


巫云开,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老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微纳光子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在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讲课程《激光原理》获贵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五届贵州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组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工科组一等奖。

 

 

文字:赵荣恋

图片:张  倩

编辑:张  倩

责编:贺  勰 皮业炜

审校:唐  颖

编审:陈莉琼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贵州大学西校区
邮编:550025  电话:0851-83636702  Email:to@gzu.edu.cn
备案序号: 黔ICP备05000607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102002163号
关注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