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7日下午,贵州大学“师德师风铸魂,名师赋能成长”——名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系列活动(第二季)首场名师沙龙在德正楼221智慧教室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到我校美术学院院长耿翊教授作题为《大学教师美育创新养成——莫奈与印象派》的主题沙龙,开启本季活动“大学教师美育创新养成”系列第一讲。
耿翊教授给青年教师讲述了著名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莫奈在早期绘画的作品中主要以素描为主,强调色彩冷暖的变化以及写意的风格,后期的绘画风格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展现出东方的艺术情结和中国的书写性。莫奈注重瞬间的艺术定格,用笔狂放随性,运用色彩的理念探索光、自然和转瞬即逝的时刻,能将同一个景的不同色彩变化创作出几十幅不同的作品。本场沙龙为老师们普及了何为印象派的美学素养文化。
通过对《莫奈与印象派》的讲述,耿翊教授认为艺术是人文、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综合呈现。艺术不是刻板的规律存在而是富有灵性的创作体现,不是简单的技艺学习而是培养艺术修养与情操;同时,艺术还兼具启迪与思考的功能,要承担塑造人类心灵的责任,要让人们在艺术的浸染中,有情怀、有温度、有感知!
耿翊教授还认为,身为高校艺术工作者,除了要能创造出启迪人类灵魂与心灵的作品,还应该培养有爱、有情怀、有感恩之心的一代青年。因此,他希望老师们能够具备跨学科、跨思维的能力,学会用艺术的视觉解决自身专业的重点、难点并找寻特点,养成艺术思维和创造意识,将美育渗透在专业教育当中。同时,倡导青年教师对专业的追求不仅仅只是热爱,更应该是酷爱,将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方能取得最大的成功。耿翊院长表示,他和美术学院将不遗余力为贵州大学美育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互动交流时刻,青年教师与耿翊教授就工业背景下的艺术前景、西方油墨画与中国山水画的文化差异、美育如何融入工科教育、AI对艺术的冲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活动正式开始前,来自音乐学院的韩宜芳老师为到场嘉宾和老师们带来了法国作曲家萨蒂的《Gymnopedie No.1》和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类歌曲《Fly me to the moon》的钢琴演奏,她以动人的旋律和优美的讲解展现了独具灵动的浪漫色彩,与耿翊教授以印象派为主题的讲座相得益彰。
至此,本季“大学教师美育创新养成”系列活动第一期取得圆满成功。本次美育系列活动的诞生,旨在通过视觉、听觉、视听结合等多样化展现方式,引导我校教师提升对美好事物欣赏、向往与追求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将美育工作贯穿于教师发展全过程,极大丰富和优化教育教学途径,充分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观摩了耿翊教授的画作,耿翊教授将其个人画册作为礼物赠与参加互动的老师们!
耿翊教授从莫奈大师的绘画特点、风格入手,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展示了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思路,体现出西方文化中自由浪漫的创作风格。耿教授重点提到,美术作品的创作对于学习者的综合素养和人文情怀要求甚高,是一项极为高雅的生活艺术。它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要有吃苦耐劳和忍受孤独的意志品质。这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喜乐与悲苦是同时并重的,当你在充分享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同时,也要能够品味暂时的失落和伤感,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有味道的。
耿翊教授谈吐风雅又不失幽默,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和热爱,其作品的创作风格也深受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在我看来,这是一个人工作、生活、思想交融相通的生动表现。现实环境下,我们可能面对各种挫折和压力,但同时也有不少的惊喜和欢乐,如何去调节生活的喜与悲就变得更为重要。我想,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具备这种艺术家的思维,将自己的工作、生活调节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美丽画卷。最后,不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古典画作,其创作方法、创作灵感皆有相通之处,其创作目的都是展现自然和人文之美。虽然每个人表达美的具体方式不同,但人们追求美、欣赏美、认可美的本心都是一样的。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 张洪滨
耿翊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给我们还原了一位艺术家毕生的探索,即如何从学院派的跟随者,颠覆传统,成长为印象画派的中坚力量。耿教授让我们理解了艺术与人文、与科学的紧密关系,莫奈一生画了25幅干草堆、30幅鲁昂大教堂以及人生最后31年创作的250余幅睡莲,无不是穷毕生之力对转瞬即逝的光线的观察、研究与再现。他鼓励我们跨越学科的藩篱,做全人,也教全人,将美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来。讲座中时时能体会到他对学生的赤诚之心,对他们天赋的珍视与保护,艺术需要个性,人生也不应该有模版。感谢耿教授的分享,感谢韩宜芳老师以Satie钢琴曲精彩开场,并巧妙地将不同类型的艺术融合在同一空间,给大家带来别样的视听体验!同时,还要感谢教师工作处精心组织这么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徐 丹
今天有幸聆听了耿教授的分享,让我受益良多!耿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解了法国著名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典作品,让我们感知到这位印象主义大师的浪漫,以及其漫长人生始终如一地将创作热情倾注在绘画上的执着;即使在晚年,莫奈得了严重的白内障,在眼睛近乎失明的情况下,依然能够通过触觉感知坚持作画。作为一名理工学科的大学教师,对于如何激发理工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实现学生的“美育”实有不少疑惑,但通过本次学习,我认识到感知平凡的生活以及留意生活中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从而将美育有效融合至专业教育。感谢教师工作处举办的该系列活动,让我们享受了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材料与冶金学院 许 晶
首先,非常感谢教师工作处“师德赋能”系列活动(第二季)“大学教师美育创新养成”3次课程的设置,帮助教师从美术、礼仪和道德多个层面学习美和传达美。今年的成长系列课程一共是8次,美育创新占了30%以上,这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真真是场及时雨!因为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十分需要接受美育创新的一些成长,十分感激教师工作处的精心安排。耿翊教授今天的讲述,展现了全体系的莫奈与印象派画作,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和艺术品的距离感,让我们感知了印象派以非写实的手法表达情感与精神,让我们知道每一个画作都是有灵魂和思想的,精神传达相较于技法传授对于我们来说更加重要。作为非艺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应当自信的走入艺术、感知艺术、表达艺术。
——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 王春晓
编辑:吉飞扬
责编:梁方毅
编审:陈莉琼